什么是音乐,音乐包含着什么情感?

摘 要

  近年来,随着中国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,民族音乐学也随之发展起来,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从文化、美学等方面来考察和研究音乐。有学者指出:“音乐的功能是由文化赋予的,音

近年来,随着中国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,民族音乐学也随之发展起来,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从文化、美学等方面来考察和研究音乐。有学者指出:“音乐的功能是由文化赋予的,音乐的形式是由文化塑造的,音乐的美感是由文化激活的。”基于这种研究趋势,文化和美学意蕴在音乐中的体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。

每件艺术作品,在其体貌、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,我们将这种体貌、风采类型视为“审美风格”。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与内涵。不同风格的筝乐作品在艺术形式、结构铺排、内容题材、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各有其特点,分别有典雅、悲情、壮美等。

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或形态,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。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,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,与现实生活中所言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。审美领域中的悲剧一般都是主体个人的生命受到摧残、毁灭乃至遭遇不幸,彰显出主体不屈不挠和坚强的精神意志。中、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。就美感表现、美的性质而言,西方作品多“悲怆”,中国作品则多“悲伤”或者“伤感”。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,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。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体现出的是一种“哀怨”、“哀惋”,也正是因为如此,“哀怨”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。

陕西筝乐作品多以表现悲情为主,音乐旋律大起大落,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。其音乐作品在结构、形式上铺排巧妙复杂,节奏快慢起伏,时而似佳人悲泣,凄楚哀惋;时而象暴雨将临,情感挥洒自如。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,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,悲情作品的音乐多曲折。在调式运用方面,一般采用苦音调式,对于“4”、“7”两个音的掌握尤其讲究,这两个特性音准确地体现了陕西风格筝曲的独特韵味。而在技法和音效的追求方面,左手技法的运用和由此所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尤其重要。《云裳诉》就是独具一格的陕西风格创作筝曲,是悲情作品的典型。乐曲采用“碗碗腔”为素材,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哭诉、哀叹的腔调。《云裳诉》的慢板中多次出现微升“4”和微降“7”两个特性音,旋律婉转缠绵,似乎在倾诉着甜蜜又心酸的爱情,让人回味无穷。

在意蕴方面,这些乐曲多借文学、历史故事、诗词作品等为基本情境进行创作,丰富而深刻。《云裳诉》是以白居易名诗《长恨歌》为题材而创作,生动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二人之间戏剧性的悲剧爱情故事。乐曲通过右手表现旋律,左手的迅速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哀怨、悲愤、抑郁、思念等情绪表达无疑,使听者在接连不断、张弛有度的乐音中情不自禁地融入音乐主题中。

《云裳诉》这首筝乐作品既依托于传统,又借鉴现代手法,结构布局是感情自然发展、渐变的整体过程,由悠悠的怀思转入悲情激动的倾诉,再转入振荡后的平静。筝乐艺术中的传统,主要依存和植根于传统筝曲中,以浓郁的风韵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。它的出现,代表了新一代筝曲演奏家“纳古法于新意之中,生新法于古意之外,陶铸万象,隐括众长,卓然成派”的审美追求。

近些年来,创作筝曲中也有采用各地方流派的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,但为数并不多。这些作品在注重地方特色、音乐风格的同时,也非常注意古筝传统风格技巧的发挥与创新。而运用陕西地方音乐元素所创作的筝曲在此类作品中较多,但其实远远还不够。继承传统和锐意创新是繁荣古筝艺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。继承是创新的基础,创新是继承的延续,筝乐的创新应该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。

今后的筝曲创作应该更多地采用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,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入部分“新音乐”作曲技法,增强音律的可听性,做到使旋律新而不怪。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上的快,却丢弃了古筝传统的韵,而是应该在“传统”与“创新”之间架起一道桥梁,既要使优秀的古筝传统得到承续,又要敢于创新,使古筝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